潘納朵尼Panettone,遠不只是一顆聖誕麵包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亞洲刮起了一陣Panettone旋風。就像聖誕節日本人會吃草莓奶油蛋糕、德國人吃聖誕點心史多倫(Stollen)一樣,Panettone是意大利人在聖誕當天離不開的甜點。

@Jocelyn 華姐的TastyTrip YouTube

本質上是麵包的Panettone,有著戚風蛋糕般蓬松的外表、布里歐黃油麵包綿軟如雲的口感、生吐司吹彈可破的組織,還有史多倫濃郁的果乾香氣,可說是集各大烘焙糕點的特色於一身。或許你跟以前的我一樣,對Panettone並無好感 — 只能怪罪於市面上一些死甜、乾澀或油膩的版本。直到某次偶然間在都靈美食超市Eataly買到了Italo Vezzoli的Panettone,才被其美味所震驚。

它甚至不是經典的果乾版本,而是表面撒上檸檬蛋白糖粒以及杏仁的口味。面團發酵提升出的複雜香氣、細膩均勻的面團組織、入口如棉花糖般融化消散的口感,至今讓我念念不忘。原本看著碩大沈重的Panettone,苦惱著要連吃多少天才能吃完,看來我完全多慮了。

Italo Vezzoli的Panettone

而就像中秋節搶蛋黃酥一樣,Panettone要吃到Andrea Tortora、Niko Romito等頂級大師的版本,搶到堪比中彩。有幸嘗過,確實名不虛傳,風味口感則各有千秋。每位大師們著重的點不同,有的蛋香明顯,有的黃油味迷人,還有的勝在酒漬香氣,永恆的共同點是輕盈綿柔的口感與讓人無法克制的美味。

Niko Romito

Andrea Tortora

@Jocelyn 華姐的TastyTrip YouTube

我吃Panettone是有個堅持的。一定要有最上方的焦皮和內里一起,才能一口吃到雙重口感。配茶配氣泡酒都搭,我還喜歡直接用手撕著當零嘴享用。當然它也實在危險,畢竟一口接著一口就像在電影院吃爆米花一樣,不知不覺就會煙消霧散。如果此時再豪邁地抹上一匙馬斯卡彭芝士,或者70%的開心果醬,美味程度更是爆表。然後,再有一杯香檳,那就更完美了。

當然,如此讓我魂牽夢縈的Panettone,費工程度也是出了名得讓烘焙師們聞風色變。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不斷在磨練人類的耐心 — 時間是魔法,沒有捷徑。

Panettone的制程一般需要3天左右。而一切的一切,都從酸種面團(Lievito Madre)開始。對於Panettone的製作方式,每家有自己的秘方和堅持,但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,最關鍵的永遠是酸種。除了使面團的組織穩定成型,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複雜香氣也是其他快速酵母無法比擬的。我想到一位主廚曾經跟我開玩笑「食材夠好,我們就可以偷懶。」Panettone也是如此,酸種好,你大概就已經贏在了起跑點。而每家的酸種也各異,有的50歲、有的已過百,原理就像中餐的老鹵,每天不斷餵養,使其長命百歲。

酸種與麵粉之外,Panettone不可或缺的還有大量的黃油、蛋黃與糖。黃油與蛋黃的油脂賦予其濕潤的口感,足夠的糖才能吸水使其綿軟,蛋白質含量夠高的麵粉來打造彈性延展性兼具的組織。所以,想要「健康低油低糖」的Panettone,可能想想就好。

幾經揉面、發酵、靜置,再根據不同的口味混入果乾等配料,終於是時候進入烤箱了。最後的Panettone面團濕軟中帶有筋度,拉扯後形成半透明的薄膜,總會讓我想到麻糬,或是吹彈可破的嬰兒的肌膚,也只有這種狀態才能支持面團的膨脹。將面團塑形放進烤模內,接下來又是漫長的等待。

不只是製作需要耐心,吃也要:Panettone一出爐,空氣中瞬間瀰漫著黃油與果乾的香氣,令人心癢。還不能急,因為必須要隔夜倒掛,這樣其中密度較高的黃油、糖以及濕氣才能均勻分布在Panettone中,確保蓬松的形狀不會塌陷(讓我想到小時候家裡做戚風蛋糕、用葡萄酒瓶倒掛的情景)。你以為倒掛後就好了嗎?並沒有,因為倒掛後再靜置3天,面團本身才更能與果乾、香草等配料的香氣風味融為一體,美味程度才會來到巔峰。

都靈烘焙坊Pasticceria Racca主理人Andrea Moscone

最傳統的Panettone加入的是糖漬柑橘和葡萄乾,後來各家各自揮灑創意,延伸出巧克力、杏仁糖霜、糖漬檸檬、酒漬櫻桃、開心果等口味。比如Massimo Bottura在東京的Gucci Osteria今年推出了使用南意索倫托(Sorrento)檸檬的限定口味,Andrea Tortora則聯手意大利老牌甜點店Cova推出覆盆子白巧克力Panettone。今年都靈一星Condividere邀請到Yannick Alléno的聯彈活動中,甚至還端出了咸版的「Panettone三明治」。不斷觀望大師們每年的推陳出新,也是11月的樂趣之一。

Andrea Tortora(左)、東京Gucci Osteria(右)

都靈Condividere聯彈活動的咸版Panettone三明治

品嘗一個成功的Panettone前,視覺、觸覺、嗅覺就已得到大大的滿足 — 光是切開後麵粉、黃油與果乾交織的香氣就可以把人迷得神魂顛倒。沿著雲朵般的組織撕下一塊,入口如棉花糖般融化,余韻則停留在舌尖。事實上,據說Panettone職人們都是靠面團的聲音來判斷進度,這麼一想,製作Panettone可說是五感全用。

Panettone起源於米蘭,由來眾說紛紜,其中廣為流傳的版本,是因某位叫做Toni的麵包師偶然間開發出這種混合了面團和水果蜜餞的麵包,因此將其命名為「Pan di Toni」(Toni的麵包),久而久之便演變為Panettone。

在都靈參觀了已有七十餘年歷史的烘培坊Pasticceria Racca,主理人Andrea Moscone向我們展示了自家酸種,並自豪地說「它可是比你們在座各位都年長的呢,已經75歲了。」隨口一問Racca主理人黃油的產地,意外的是他們還特別使用比利時的澄清黃油;兩批面團的麵粉則分別來自美國與意大利,葡萄乾則來自澳洲。看來為了追求品質,他們可是卯足了勁,早已沒有我們認知中「意大利至上」的刻板觀念。品嘗他們傳統與招牌巧克力與梨子的口味,著實美味。然而他們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自豪感以及滿滿熱情更令人動容。這些都是單單作為消費者看不到的。

看來,Panettone遠遠不是「聖誕麵包」這麼簡單。

文字: Patty Chuang
圖片:  Patty Chuang

相關文章

夏天回到上海,散落各地的同事們聚集在上海歡慶公司10週年,我心想,有什麼可以讓他們刷新味蕾的一餐,西餐他們選擇 […]

新加坡看似很近,但飛行時間卻需要五個多小時。 幾個月前,除了出席新加坡的米其林頒獎典禮外,我終於有機會造訪老朋 […]

登峰造極 猶記2024年度世界五十最佳酒店於倫敦市政廳發佈現場直播時,凌晨四點夜央正該酣睡時,筆者在遠東守著手 […]

世界上有些餐廳,注定是傳奇。 從巴塞羅那機場出發,大約一個半小時車程,來到Girona——這座看似安靜的小鎮, […]

Wech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