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發佈的2026東京米其林指南中,某個熟悉的名字出現在新晉一星的名單之中,讓我驚喜得一下子從椅子上彈起。
它是 「氣分」(Kibun),一家隱藏在東京西麻布的現代料理餐廳。外觀極為低調(以至於我差點因為找不到入口而遲到),入店卻別有洞天。而餐廳白木板前後方的,是法國主廚Ugo。
主廚Ugo Perret-gallix
當天的前菜是切成條狀、形如意面的烏賊。與南瓜素面交錯,彈糯中帶脆,乳化的百香果醬汁如蛋液般緊裹「麵條」,乍一看還以為是培根蛋黃意面carbonara。烏賊的鮮甜與熱帶水果的酸甜果香真是天作之合,胡椒跳動的香氣更添活潑。首道菜就讓人眼前一亮。
烏賊、南瓜素面、百香果
說起來注意到「氣分」的緣由,是因為不經意間看見主廚Ugo的代表作 —— 棒壽司。食材堆疊分明,一刀切下橫截面極為療癒,整齊得讓我甚至想到比利時二星主廚、有著「烤派之王」美譽的Karen Torosyan的各種派餅切面。
氣分的棒壽司除了是招牌,也是節氣的代表,其中的食材根據季節不斷變化,而當天使用的是「高部魚」。每年的6-9月是高部魚的季節,入秋產卵季之前正是它最肥美的時候。乳白油亮的魚脂漸變至粉嫩的魚肉,半透的米芯散髮著柔光,最後再以昆布捲起。生薑、醋與山椒的清爽香氣令人食慾大開,高雅清爽的脂香縈繞在舌尖。肥美程度完全不輸同期正風靡的秋刀。
高部棒壽司
還陶醉在棒壽司的美味中,耳邊響起「刷刷刷」的熟悉的下刀聲,一抬頭髮現主廚已拿出代表夏天的高級魚 — 鱧(海鰻),行雲流水般地以「骨切法」為其斷刺。說起處理鱧魚的刀工,一般至少得在料亭里花上五年十年才能習得。然而也別小看眼前年紀輕輕的主廚Ugo,下刀果決從容,嫻熟穩健,別忘了他先前可曾在京都三星料亭「菊乃井本店」學習傳統日式料理呢。鱧魚經熱水汆燙後放入高湯中以低溫輕輕汆煮,再以無花果油、鹽及青柚疊加層次。底部的烤茄子則特別選用含水量少、質地更為緊實的品種,口感差異更加分明。搭配的蓼醬以白葡萄酒烹煮過的無花果加入蓼與醋,呈現出似梅肉的風味,為鱧魚的細膩香氣增添了深度。
鱧、無花果、茄子
清涼的椀物你見過嗎?主廚想在盛夏時節呈上一碗冰涼的椀物,於是創作出一款完全不使用昆布、柴魚等傳統高湯素材,僅以蔬菜引出鮮味的版本。主角是來自千葉的黑皮南瓜,澱粉含量更高,口感扎實綿密,去皮去籽後抹鹽蒸煮,將甘甜與鮮味凝縮;冷高湯透徹如水,以南瓜皮與籽、乾南瓜及香草慢炊而成,僅用日本傳統調味料收尾,最後點綴上特意從秋田採購的蓴菜,整碗料理香氣清爽,喉感涼潤。
南瓜椀物
接下來的節瓜則更有異域風情。油煎至表面焦黃,內部仍多汁脆爽,調味則以由中東地區常見的、以鹽膚木為主調的札塔香料調味,佐以布拉塔芝士,最後撒上自制烏魚子和青海苔。札塔香料的芬芳與酸度在烹煮過程中充分與橄欖油的果香融合,布拉塔芝士則更添奶香,加上節瓜本身的汁水,三者乳化而成的醬汁味型繁復而不多餘。
節瓜、布拉塔芝士、札塔香料
說到我當天的最愛,是來自青森的「鮎並」(又名「愛女魚」)。低溫烹調的魚肉細嫩且肥得泛光,魚皮膠質也豐厚黏嘴。尤其喜愛以魚高湯為基底、融合墨西哥綠茄(tomatillo)和佛手柑的醬汁,柑橘果香明亮,魚骨旨味令酸味更顯圓潤,酸度的鮮活俐落感甚有南美料理的影子。我拾起手邊的麵包,把盤中殘留的醬汁抹得一乾二淨。
鮎並佐墨西哥綠茄
緊接著的手作意面彈牙夾生,油封金柑凸顯蛤蜊花枝的鮮香;主菜小牛肉熟度恰好,鯷魚、慢燉番茄濃醬增鮮,搭配酸豆、茴香與薄荷,夏日海風般的清新感覺瞬間帶人來到地中海岸。
蛤蜊意面(左)、小牛肉佐鯷魚(右)
眼看菜單上的甜點出現了「紅椒」的字眼,我眨眨眼確保自己沒有看錯 —— 畢竟紅椒入甜點著實鮮見。
然而上桌的確不讓人失望。應該說,大大超出了預期。以融入了貓薄荷的溫熱巧克力甘納許為底,浸泡過番紅花糖漿的榛果海綿蛋糕上方是紅甜椒紫蘇雪酪,最後淋上加入了白味噌與接骨木花醋的番紅花薩巴雍醬汁。巧克力來自哥倫比亞,花果香與堅果香兼具,正好將榛果蛋糕體與紅椒的元素完美結合,輕盈絲滑的薩巴雍醬更是點睛之筆。溫與冷、甜與酸、咸與苦在口中交織融合……妙,真是太妙了。
番紅花,巧克力,紅椒
主廚聳聳肩,「辣椒巧克力你聽過吧?既然都是同一個家族,紅椒有何不可呢?」語調毫無波瀾。我恍然大悟 —— 看似天馬行空的創作,其實終究還是回到最初的原點。需要的,只是跳脫框架的想象力。
仔細一想,Ugo主廚的料理好像都是如此:想法是意料之外,元素契合度卻是意料之中。
年僅35歲的主廚Ugo曾於法國、京都與東京多家米其林二星與三星餐廳修業,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。在京都名店「菊乃井本店」磨練兩年後,他來到銀座的二星新派法餐廳ESqUISSE,自2020起擔任主廚。「氣分」開業於2024年,半年內便入選米其林指南,今年終於摘得一星,可謂勢頭正旺。
主廚Ugo Perret-gallix@kibun_tokyo
然而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一個詞彙來定義主廚的料理風格。菜色誠然是法式美學與日本食材的融合,但無疑融入了更多Ugo獨一無二的足跡。超越想像與流派?無界限?他構出的料理世界,個人特色實在太鮮明瞭。
我想起最近在Netflix看的廚藝競賽節目《新世代廚神》(Next Gen Chef)。其中一名參賽者在紐約三星Per Se擔任副主廚,專業度、技巧超越其他參賽者不止一截,但收到最多的評語是「美味滿分,但感受不到靈魂」。
「靈魂」的部分,Ugo大概與那位參賽者的相反,盲品也多少能猜到某道菜出自其手。
主廚Ugo Perret-gallix
事實上,用完餐的幾天之後,我偶然又遇見了主廚。當我眼神熾熱地向他表述「氣分」的料理如何深得我心之時,當時還沒有摘星的他卻稍顯迷惘:「許多客人問我如何定義我的料理,我自己卻給不出答案。」
那又如何呢?正在下筆的此時,正好得知「氣分」摘得一星。僅由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「氣分」,一直默默地將主廚的料理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,而這份長期積累的努力如今終於撥雲見日。看到典禮上眼角泛著淚光的主廚,我內心的感動無法言喻。
文字:Patty Chuang
圖片: Patty Chuang/kibun_tokyo